首页

广东TS主调教

时间:2025-05-30 01:29:13 作者:传统文化融入新兴产业 数字技术重构公益形态与边界 浏览量:81940

  江河,犹如地球的血脉,孕育生命、滋养万物。长江、大运河一纵一横两大动脉,在江苏交汇。江河沿线生态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今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打卡最美江河岸线,看到人和自然的双向奔赴。

  留住“长江微笑天使”

  暮春时节,南京江岸的幕府山,林深木秀,苍翠欲滴。曾经,这里是一片疮痍之地,开山采石让幕府山黯然失色。

  为了还幕府山一片碧水青山,南京下大力气开展环境整治。污染企业关停搬迁,切断污染源。山体修复工程同步实施,裸露的山体重新焕发生机,荒芜石山上诞生了一座生态公园。

  科技手段在环境整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齐上阵,对幕府山及周边区域实时监测和评估。通过多年的环境综合整治,幕府山终于突破生态困局,复绿疗伤,蝶变成“森林氧吧”。

  生态修复,山水一体。长江岸线环境整治与长江十年禁渔,共同促成了长江生态改善。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整个长江干流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江段之一,约有62头江豚在此栖息。

  南京城区中心的江段,基本实现了“江豚天天见”。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张俊介绍,保护区首创应用“水上-水下-岸线”监测体系,研发5G无人机和水下实时声呐监测系统,实现保护区内三维立体化监测监管。“近年来,保护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加强长江江豚及其栖息地保护与管理。目前南京江豚的数量较2017年科考数据相比增长了24%,年均增长率4.4%。”

  “观豚”活动成为了南京的城市新风尚。每逢周末,鼓楼区的滨江沿线、建邺区的鱼嘴湿地公园,总有市民在江边守候,期待着与江豚相遇。

  江海交汇之地,书写生态新篇

  南通五山,江海交汇的壮丽之地。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第一站就来到这里,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过去脏乱差的地方已经变成现在公园的绿化带,确实是沧桑巨变啊!”

  沧桑巨变,来自观念之变。南通清单化开展了岸线清理、取缔非法码头、关闭沿江化工企业、整治排污口、修复湿地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使得五山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长江水质稳定提升,东方白鹳、遗鸥各种珍稀动物纷纷造访。2023年,南通市在全国率先利用AI技术搭建鸟类智能监测分析平台,构建干扰度低、准确率高、监测周期长的生物多样性智能监测体系。

  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区综合服务中心职员邹增韵说:“随着长江大保护不断走深走实,我们务实推进系统化生态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2024年春节假日期间,五山地区累计接待游客57.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得益彰,五山地区成为展现南通“山水文化、滨江风貌”的城市客厅,人们在这里漫步江边、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大运河与南水北调共同构建生态廊道

  长江之水不仅造福两岸,也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润泽四方。扬州地处江河交汇之所,每年有数十亿立方米长江水从江都水利枢纽奔流向北,润苏北、济齐鲁,送至千里之外的华北地区。

  “扬州是个好地方。”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调研时,赞美这座城市。三湾是古运河上重要的水利工程和水文景观,然而在2014年以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景象,曾聚集了水泥厂、皮革厂、农药厂等高污染企业。

  经过多年综合整治,三湾面貌焕然一新,承载着先民智慧的运河三湾成为风景秀丽的生态湿地公园,绿地面积约6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83%,拥有500多种水生植物,仅核心区域就栖息着40多种鸟类,再现古运河水清岸绿的美景。

  如今,古老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共同构建起泽被南北、造福百姓的“生态大走廊”。 2022年4月,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取得重大成果。华北地区深层地下水超采问题得以缓解,补水河道5公里范围内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1.33米。今年3月,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发布消息,京杭大运河已连续三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

  长江干流连续四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自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实施以来,长江流域各省区市和部门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先后实施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攻坚、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长江干流已连续四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从水质治理,到水生态整体保护与修复,大江大河换了新颜。现在的长江,江豚频频露脸,数量逐步增加到1249头;“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鲚重回洞庭湖产卵。2022年,长江重点水域监测到的鱼类种类达193种,较2020年增加25种。

  从涓涓细流到滔滔江河,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画卷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江河奔腾不息中串联起沿江城市的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图景正在绘就。

  出品 现代快报/现代+

  监制 郑春平

  策划 孙兰兰

  统筹 周晓翔 胡寒

  记者 是钟寅 储希豪 严君臣

  后期 孙佩佩 【编辑:梁异】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海南“鳄鱼小镇”:养殖鳄鱼超40万条

  今天上午,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行政会议前见记者,她表示,上周已就中联办人事变动发表声明,非常欢迎骆惠宁到港履新,相信未来的日子会与骆惠宁主任紧密合作,坚守“一国两制”及基本法,令香港重回正轨。

多国专家:中国走出一条有本国特色的民主发展道路

作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的西源祠村位于平遥古城东南方向7公里处,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西源祠村通过“非遗+旅游”的方式,以指尖、舌尖、医药、竞技、民俗等7个平遥非遗为特色,打造“平遥源·非遗小镇”。投资200万元,完成古城“外八景”之一源神池原貌恢复工程,再现神池泉涌、流水潺潺的昔日美景。按照“游在古城、住在古村”发展思路,打造食宿商旅综合体。

两部门:预拨1.1亿元支持江西广东广西防汛救灾

王子运是来自奥克兰大学和中国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的科学家团队中的一员,他们开发的这种二氧化碳转化系统是世界上首个可连续运行超5000小时而不会出现故障,且可以实现商业化运作的系统。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我们的施工并非一蹴而就,是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动态调整的。”在施工过程中,段超与工友们多次邀请居民们走进现场指挥部,看规划、提需求。“家中有残疾人,能否让我们出行更便利”“孩子结婚要进婚车,请帮忙协调”……指挥部的《意见反馈记录表》(以下简称《记录表》)上,写满了大家的担忧与需求。民之所需,行之所至,段超与工友们对照《记录表》逐条落实沟通,力争满足大众要求。夏日里,居民们带上熬好的绿豆汤,自发来到工地为施工人员消暑解渴,这也让大家心里暖暖的。“在这里,老百姓有句话叫‘有事儿找小红帽’,这也给足了我们信心与动力。”在阳光下,段超头上的红色安全帽更加耀眼。

滥用公众人物声音恶搞,AI技术应用“玩过界”被质疑

林汉明,香港中文大学卓敏生命科学教授、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及教资会卓越学科领域-植物与环境互作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